2012-03-30 13:57:27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未知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对“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定义是:“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依据考试大纲,结合多年的授课及考场经验,我们知道申论考试中所要求的提出对策能力,实际上是对应试者的思维开阔度、创新意识、应变能力,以及其是否具备作为一名公务员所必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对策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所提对策既要经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又要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如同公务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一样,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其实就是一种模拟的行政工作环境,要求应试者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并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或生活体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提出对策的关键可以概括为两个词,一是“切实”,一是“可行”。“切实”就是切合实际,也就是提出的对策需要具有针对性;“可行”则是要求所提对策必须要有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应试者如果想提出实际而又实用的对策,不仅要秉承“从资料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及理性的判断能力。一般来说,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 针对性——从资料中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申论的对策必须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而提出的,因为只有首先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通俗地讲,在申论考试中所谓“问题”就是指“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在申论考试中,“问题”其实就是资料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消极影响或负面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定资料中可能会隐藏多种矛盾或消极影响,但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每个具体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所有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形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之策,笔者并不赞同那种套用模板的解题思路。考生要善于换位思考,发动思维力和想象力,尽量还原问题的发生情景,把自己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如此才能有不同的发现。另外,在思考解决策略的时候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有所侧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体现一个准公务员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用一个模式去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能说明答题者思路的僵化。不是申论提对策太难,而是考生将其想得太简单,如果模式化就能解决问题,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怎会如此复杂?
(二)可行性——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行性是指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针对问题的可行的解决办法或策略。如果说具有针对性是提出对策的前提,那么具有可行性就是提出对策的灵魂所在。要求考生提出的方案如果放在现实社会中确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缺乏操作性的“假大空”的泛泛而谈。可以说一个方案如果不具有可行性的特点,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方案的。
在申论考试中,对策的答案往往可以在给定资料中找到,它们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有的表现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有的表现为各地解决某一问题所做的有益尝试,有的则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建议出现,等等。这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只需要细心注意、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无需太过冥思苦想。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料中的政策导向一般可以拿来即用,但对于一些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则需要大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进行甄别,某些有失偏颇的观点不可一概作为解答对策问题的答案。另外,给定资料中所给的对策有时并不完全,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平时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补充。如何评价一个对策方案的可行性呢?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1.所提的对策应当是针对给定资料中体现的问题。这仍是对“切实性”的要求。如果提出的对策方案并不是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那么这个对策方案无疑是失败的。
2.所提的对策必须要符合政策法规的规定。违反政策法规相关规定的对策方案肯定是不具备可行性的。
3.所提的对策应当能够贯彻落实。针对具体的政府部门或者其他主体提出的对策方案,必须能保证该主体有能力并且有条件去落实,如果执行主体本身不具备落实的能力和条件,这个方案就是没有可行性的。
4.所提的对策是否能够达到所预期的结果。一个对策方案在提出之前必然会有一个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在制订具体方案的时候必须要对该方案进行一个评估,看能够达到该预期结果的几率是多少。这就要综合进行考量,说到底,这项评价标准是对前面几项标准的综合,综合了前几项标准之后才能对达到预期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说明如何才能使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例如:
1.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曾经给在沙颍河岸边长大的霍岱珊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霍岱珊发现,沙颍河面上经常漂着成片的鱼,离河很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受沙颍河影响,淮河也成了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根治淮河水系污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宣称,“97达标”顺利完成。然而,1998年初,当霍岱珊又到沙颍河边拍照片时,竟然在河边发现了三条臭鱼带。霍岱珊开始对所谓的“达标”产生了怀疑。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当时正在某报社当记者的霍岱珊决定放弃原有的工作,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一次全面考察。从沙颍河上游到淮河下游,霍岱珊听群众讲了不少关于淮河治污的内幕。有的工厂直接抽取地下水,冒充已经处理过的污水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有的地方从集市上买来一斤多重的活鱼,放到河里,然后再用网捞出来,以证明水质已经变好;有的地方从上游水库买来清水,注入沙颍河,以迎接检查。沿岸百姓对这种弄虚作假行为气愤至极,以至于有“放清水,是信号,上级领导快来到”的顺口溜在沿河两岸流传。
2.霍岱珊不只把眼光放在自家门前这条淮河的最大支流上,他走过20多个县市,4000多公里道路,沿途拍摄了1万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他用照相机真切详实地记录了整个淮河流域的水质情况和水污染情况。
1999年,霍岱珊发现,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听讲的孩子们,为了抵御臭气的侵袭,竟然都戴着口罩和墨镜上课。按下快门那一刻,《花朵抗拒污染》这一震世之作诞生了。
从电视上看到这张照片后,河南省一位副省长轻车简从来到沈丘,深入到照片中的那所学校和学校邻近的槐店镇大王楼行政村,进行暗访,并当场拍板:一是加大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和环保投入;二是从省里拨资金,尽快为村里打一眼深水井。
副省长的当场表态,使霍岱珊信心大增。然而,在大多数时候,霍岱珊遇到的却是爱答不理的白眼和“多管闲事”的嘲讽。
有一次,霍岱珊到某环保局污控处,向他们反映沙颍河水遭到污染的情况。这位处长根本不听霍岱珊的介绍,自己拿出一个小本子翻了翻,就对霍岱珊说,你们那里企业排放都达标了,污染不严重。霍岱珊告诉他,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可能都是假的,真实情况是河水越来越臭,越来越黑。这位处长指着霍岱珊的鼻子说,你说什么叫清,什么叫黑,难道非得像你们喝的矿泉水那样才算清?才算达标?说着,就以要开会为由,把霍岱珊推出了门外。
3.2002年前后,霍岱珊痛苦地发现,在离沙颍河不到两公里的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由于地下水受到沙颍河水污染,村民中患癌症的人急剧增多。据该村村委会统计,自1990年至今,该村已有114名村民因患癌症去世。仅今年7月1日以来的两个多月时间内,该村就有8名癌症患者去世。和黄孟营村情况相似的,还有北郊乡的东孙楼村、石槽乡的陈口村、孙营村等十多个行政村。
凭着同为淮河儿女的强烈责任感,霍岱珊又拍下了触目惊心的《污染造成肿瘤村》,送往北京展出。这些冲击力极强的照片,不仅唤起了社会各界对淮河沿岸群众生存环境的再次关注,而且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重视。今年7月,周口市、沈丘县拨款90万元,为黄孟营村打了一眼深井。周口市卫生局还组织30多名医护人员,对该村村民的癌症发病情况及饮用水质进行了调查。
2003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办组织人员,对周口市莲花集团进行了8天的暗访。2003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公告指出,一段时期以来,河南莲花味精集团采用欺骗手段,将大量严重超标的废水通过暗道排入沙颍河,使沙颍河水的污染程度加重3—4倍。河南省环保局对该企业作出了停产治理、罚款、追缴排污费、截断暗排口等处理决定。同时,因当地环保部门对莲花集团的偷排及出现的污染问题放任自流,不加监管,有关部门决定,免去环保局局长马冲飞职务,责成周口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做深刻检查。
今年7月中旬,淮河中上游突降暴雨。在洪水袭击下,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闸不得不紧急开闸放水,大量污水进入相对水少的淮河干流,在淮河上形成了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造成了1994年以来淮河干流上最大的污染事件。
霍岱珊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淮河治污,十年投入600亿元,效果并不明显。
4.为治理淮河污染,霍岱珊注册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他希望通过更多环保志愿者的参与,使公众监督达到散点分布、形成网络、覆盖流域、全面治理的效果。但是,有两个问题一直让霍岱珊发愁:
一是,在热心参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中,大中专学生较多,有知识、有影响的人士还不是很多。
二是,经费问题常让霍岱珊头疼。为了从事环保工作,霍岱珊不仅辞掉了工作,而且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而制作展览、维护网站、进行社会调查,都需要有经费支持。因为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有时发现企业在偷排污水,企业却硬说污水经过处理,符合排放标准,霍岱珊也只有干瞪眼。
针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以政府调研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方案。要求方案具体可行,有针对性。总字数300—400字。
分析上述的资料,可以提出很多的解决方案,我们列举以下两套方案进行分析:
方案A:
第一,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确保沿河各级政府环保资金充足。
第二,实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条件下,切实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沿河污染企业要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争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第四,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不允许转嫁给国家和社会;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应由污染物排放者合理负担;对跨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关地方政府要督促各自辖区内的污染物排放者切实承担责任,不得推诿。
第五,限期达标,加快治理工业污染。沿河现有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其关闭、停业或转产。
方案B:
第一,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
第二,加强环境问责制,将环保指标列为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调整工业结构。造纸、酿造、化工、印染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业要限制发展,推进污水收费制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好产业调整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
第四,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强化环保执法部门的权威,建立独立执法的机制,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惩治力度。加强对违法企业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违法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
第五,建立沿河各省市长效联动机制。加强沿河各省市联合检查督促,实现信息互通。建立环境污染治理沟通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治污。
第六,加强社会宣传舆论工作。鼓励和支持公众监督。
我们现在对以上两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在分析之前首先要清楚资料所反映的背景和问题。这是一个“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反映的问题是:淮河及其支流污染严重,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村民因水污染患癌症去世的人数增多,学生不得不戴口罩和墨镜上课。虽然10年来,国家已经投入600亿元治理淮河水系,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有:政府监管不力,环保部门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企业弄虚作假,用各种手法“假达标”;地方政府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全面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
归纳起来就是:
1.社会发展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还是为了长远的社会利益?
2.环境保护是在经济发展之后还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3.环境保护如何落实?环境保护失效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归结到根本上是发展观念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传统发展观的核心。这种增长观,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在传统的经济学观念中有一个隐含的前提:物质财富的增长所依靠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有问题还可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滥用。20世纪70年代,西方爆发“石油危机”,使人们从资源无限的幻想中惊醒,公害事件的频发也使人们对传统增长观产生了怀疑。传统增长观的弊端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环境污染问题;(2)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问题。
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就可以看到,方案A的对策还是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只是强调了资金的投入,而没有强调如何落实及监管问责。
而B方案,肯定了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要调整工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力度,以及建立联动机制和加强公众监督。该方案的第二条强调了地方政府的责任;第三条指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调整工业结构,一针见血;方案第五条指出了沿河各级政府综合治理的方法。综合而言,方案B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编辑:admin)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